前段时间,高顿君跟大家分享过一个10年前就考CFA的大神,戳右边回顾《十年前考CFA的人,现在怎么样了?》当时大家对这位高手后来的备考情况很好奇,现在高顿君继续来讲一下这个故事。
 
  一、严格的“三轮学习和复习计划”
 
  2007年暑假伊始,我就投入到CFA第一级考试的备考之中。为了全身心投入学习,暑假我只回家了几天,便又返回学校——我家与学校在同一座城市。在翻阅了课程目录之后,我制定了比较严格的“三轮学习和复习计划”:
 
  第一轮,从暑假开始,至“十一”假期之前。2007年CFA第一级考试的十个科目一共分为68个章节(chapter)——KaplanSchweser的Study Notes称为“Reading”,2018年的考试大纲分为60个Readingds——暑期还剩大约50天,加上9月份的时间,一共约有80天左右的时间,除去每周1天的休息时间,差不多刚好68天(3个月差不多12周),每天一个chapter的话,在“十一”之前可以完成全部内容的学习。学习资料以Study Notes为主,看不懂的地方再去翻阅教材,为了保证英语阅读速度,不准看中文教材。每学完一个chapter,都要做Study Notes后面的练习题。
 
  第二轮,从“十一”假期之后,至十一月底。这轮复习以“session”为单位进行复习和练习(2007年CFA考试第一级分为18个sessions),每2-3天一个session,涵盖所有的知识点,重做Study Notes后面的练习题,这次再加入教材的课后习题。
 
  第三轮,从十二月份直至考试,重点复习:(1)“Session 1:Ethical and ProfessionalStandards”(因为据说这是CFA考试中的“一票否决”部分。CFA考试各部分的成绩按档位分为“正确率低于50%”、“正确率介于50%-70%之间”和“正确率高于70%”三个档位,一旦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的成绩处于“正确率低于50%”的档位,即使后面所有科目的正确率都高于70%,也会fail掉,所以这一部分是重中之重,一定不能挂);(2)计算器的使用方法(中国学生从小就很少使用计算器,所以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比较陌生,即使在第一轮学习中学会了,也很容易遗忘);(3)做1-2套mock exam,主要是练习速度(前面我们已经说过,CFA第一级考试的难点只有两个,一个是知识上的广度,一个是语言。前面计划坚持看英文材料也是为了训练阅读速度)。
 
  给大家整理了一套电子版CFA备考资料,里面有很多CFA考试资料可供大家选择。而且对于上班族来说简直是福利,在地铁上拿出来手机即可阅读:CFA电子版备考资料
 
cfa,备考cfa,cfa备考
 
  同时,为了劳逸结合,我决定每周给自己放一天假,“十一”七天假也用来玩耍。
 
  计划制定好之后,便开始执行。每天早上,吃过早餐之后,我便到学校的自习室学习。可是,没几天,我便遇到了困难:第一个科目“Session 1:Ethical and ProfessionalStandards”的内容(那时GIPS的内容是放在第三级考试中的,不像现在放在第一级中)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,需要从零开始学习;而且,要命的是,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和练习的量极大,每一条内容都有大量的案例。按照原来的计划,这部分的内容应该在三天之内学完,但是实际上我花了一个星期才学完,而且还不能非常熟练地背诵那6条“Code of Ethics”和7条“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”——这是这部分内容基础的部分,如果不能熟记,习题很难做对。好不容易囫囵吞枣,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,却依然云里雾里,完全没有信心,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低估了CFA备考的难度以及制定的学习和复习计划能否按时完成。
 
  我知道必须要做出改变了,不然我会深陷第一个科目的泥沼而不能自拔,更不用说继续推进了。幸好,我是文科生,对于记忆内容的学习还比较有办法,总结起来就是“化整为零,日积月累“八个字。从第二周开始,我还是按照之前的计划进入后面内容的学习,但是从第二周起,一直到考试之前的每一天,我都要花半个小时背诵或默写一条“Code of Ethics”或“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Conduct”,同时复习“Study Notes”中对应的案例。这样,到第一级考试开考的时候,我已经默写了5遍以上,案例和习题也做过不少,通过这样的“温故而知新”,每一次复习这部分的内容都会有新的收获,原本模拟两可的概念也变得清晰起来,一读到题目基本能够判断应该适用哪一条Code。在以后第二级和第三级备考的时候,我使用了相同的方法,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——后来,我跟CFA考友交流,得知有一些考友学习的时候一开始直接跳过这部分,而把它放到最后,在考试前的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突击学习和训练,就像他们在大学里准备诸如“马列”、“毛概”、“邓论”等需要大量喝短期记忆的课程一样。这种办法的效果也很好,上考场的时候都记得很清楚,但是一下考场可能就忘了,继续后面的考试的时候又要重新捡起来,其效果不如孔夫子所说的“温故而知新”、“学而时习之”。因此,我强烈建议,各位备考的同学,牢记“化整为零,日积月累”这八个字,将其应用于需要记忆的科目上。
 
  不过,凡事有利必有弊。我发挥了文科生擅长的记忆学习法,却也面临着文科生的噩梦,那就是紧接着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之后的QuantitativeMethods。
 
cfa,备考cfa,cfa备考
 
  二、文科生的噩梦
 
  大学数学,对于大部分文科生来说,简直就是考试杀手。即使学习难度等级低的“数4”,一般大学里也至少要开《高等数学》、《线性代数》和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》这三门课,每一门课都会挂掉不少同学。我当年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,如临大敌,每次上课都积极到场,平时分(出勤率、平时作业等)一分也不敢落下,考试之前还要集中精力复习和练习。好不容易挨过了三个学期,以为到了大二下学期终于没有数学课的时候,突然又杀出来一门《计量经济学》(研究生阶段是《中级计量经济学》),没办法,只好硬着头皮上。所幸的是,这些科目的所有考试,我都平安过关了。
 
  CFA考试的Quantitative Methods,主要内容是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》以及《计量经济学》,其内容全部摘自理查德A.德弗斯科等人所著的《Quantitative InvestmentAnalysis》(定量投资分析)一书(目前国内有翻译版本),第一级至第三级分别选用不同的章节,而且这么多年这部分的内容都是没有变化的。
 
  第一级考试共选用7个章节,分别是:
 
  (1)货币的时间价值(The Time Value of Money)
 
  (2)贴现现金流的应用(Discounted Cash Flow Applications)
 
  (3)统计学的概念和市场收益率(Statistical Concepts andMarket Returns)
 
  (4)概率论的概念(Probability Concepts)
 
  (5)常用概率分布(Commo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)
 
  (6)抽样和估计(Sampling and Estimation)
 
  (7)假设检验(Hypothesis Testing)
 
  在2018年的考试中,Quantitative Methods还加入了原本放在Equity里面的Technical Analysis,这部分主要是概念性的,考试涉及到的也不多,并不是很重要的内容,因此我们在此也忽略不计。
 
  以上7个chapter中,“货币的时间价值”和“贴现现金流的应用”是简单的,只要细心,不贪快,每次都踏踏实实地在时间轴上准确地标注现金流及其方向,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,基本上不会出错。但是,这两个chapter中会广泛使用计算器,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也很容易遗忘。我强烈建议,在第一轮学习的时候,应以逻辑的理解为重点,不必过分纠结于计算器的使用。只需要在临近考试的时候,找一些此章节的习题练习,在考试前熟悉计算器的使用即可。
 
  “统计学的概念和市场收益率”这个章节也还算好理解和学习,主要是一些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,知识点难度也不大,结合案例学习很容易就能学会。
 
  到了“概率论的概念”和“常用概率分布”就有点渐渐力不从心了。虽然它们只是概率论的基础知识,数年之前我也学过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》,但是它们对我来说仍然是新面孔。进入这两章之后,我的进度明显地慢下来。由于是暑假,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回家,学校也没有相关的课程在讲,因此求助于同学或课堂是没有可能了。没奈何,只好打破之前定下的一条规矩(“不准看中文教材”),翻出以前的课本和笔记,先弄懂内容,再去看英文材料。通过这种方法,这两章也基本能搞定。
 
cfa,备考cfa,cfa备考
 
  然而,到了“抽样和估计”和“假设检验”的时候,则完全迷了路,找不着北,经常搞不清楚学生t分布和z分布的区别,也经常搞混标准差(standarddeviation)和标准误(standard error),更不能理解“中心极限定理(Central Limit Theorem)”的含义——后来我才知道,这些是理解“抽样和估计”和“假设检验”这两章的基础,无怪乎我始终学不清楚这两章。孔夫子到五十岁的时候才发出“知天命”的感慨,我却不得不在不到他年龄一半的时候发出同样的感慨。天下之事,大部分靠勤奋和坚持可以达成,但是也有一些事情,即使再努力、再勤奋,也是做不到的。数学于我,就是这样不可逾越的存在。
 
  “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”以及本部分“QuantitativeMethods”的学习使我大受打击,我甚至负气地两天没有出门,闷在寝室里睡大觉。但是,后来想想曾经立下的决心,我还是安慰自己:“就当这是弥补考研究生应该付出的艰辛吧(我是保送本校研究生的,因此没有备考的经历)!”本着“眼不见为净”的阿Q精神,我硬生生地放弃了这两章,而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科目。这两章的内容,要到2007年秋季开学后,我去蹭大二年级的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》课堂,才勉强补上。为了为后面的考试奠定基础,在接下来的一年里,我同时还去旁听了《计量经济学》的课程。
 
  时至今日,再度回想起复习Quantitative Methods的这段时光,我都觉得心有余悸。即使是今天,再翻看这方面的内容,我仍觉得它们认识我而我不认识它们——在数理方面的短板也制约了后来我在工作上的进步,很多时候,我只能止步于概念、原理的规划和论证,却没有办法利用数理的工具更进一步求证,而不得不借助同事或朋友们的力量。
 
  丢下了这个沉重的负担,进入到下一个科目“Economics”的时候,我那备受打击的自信才恢复了一点,毕竟,我主修的专业就是“Economics”呀。
 
  三、善用外援,保障时间
 
  CFA考试的十个科目之中,前两个科目“Ethical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”和“Quantitative Methods”就让我遭受了巨大的挫折,虽然只经过了短短两周的时间,满满的自信却几乎被粉碎,虽然及时调整了方法和心态,但是自此以后再也不敢轻视,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。
 
  第三个科目是Economics,经济学。我大学的主修专业就是经济学,这个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,《西方经济学》和《政治经济学》自然是重中之重,前者开了4个学期的课程(包括初级微观经济学、初级宏观经济学、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),后者开了2个学期的课程(政治经济学上、下),另外还开了1个学期的《国际经济学》,教授课程的老师也是本校专业的,要求也高,所以基础打得比较牢固,学习CFA的经济学科目也比较轻松。
 
  CFA的经济学科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:微观经济学、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,基本与我在学校的课程重叠。这三个部分都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,对于我们这些主修经济学的考生来说,是很简单的。后来,我也接触过一些理工科的考生,询问他们跨专业考CFA的感受,调查结果显示:总体来说,CFA第一级考试的内容以基础为主,难度并不高,以经济学为例,跨专业的考生一般认为国际经济学简单,其次是微观经济学,再次是宏观经济学。国际经济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: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,因为里面会使用比较简单的数学,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,非常容易理解;微观经济学里也有大量公式、图表等,也比较容易掌握。不过,据他们所说,有效的方法还是去蹭课听讲。
 
  在我备考CFA第一级考试的2007年,内地报考的学生还比较少。CFA协会为了帮助我们复习,向我们发送邮件,请我们填写地址,并根据地址的远近帮我们联络考友,折腾了将近一个月,终于在这座加上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里聚集了6名考友。第一次会面的时候,大家都非常兴奋,除了我一个人是在校学生之外,其余几位分别是统计局、审计局、高校、银行等单位的在职人员。大家在一起交流备考心得,讲述自己遇到的困惑和难点,等等,气氛十分热烈。这次聚会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,并选举了会议召集人,约定定期聚会讨论。后来,我们又陆陆续续聚了几次,但是明显感觉这些考友们因工作、家庭等事宜分散消耗了大量的时间,平均每天的备考时间不足一个小时。
 
cfa,备考cfa,cfa备考
 
  我讲述上面的故事,是要说明:CFA备考的外部支援和时间保障是非常重要的。
 
  固然,不同的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各不相同,但是,据我观察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有力的外部支援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。外部支援主要有几种方法:第一种是蹭课,这对于尚在校园的考生来说,是得天独厚的优势;那些已经毕业离校的考生,很难有机会重返校园。因此,我强烈建议那些尚在学校的考生,一定要好好利用学校的资源,尽可能地去多上些课,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课程,甚至可以多次去听(我自己就连续上了三个学期的“金融衍生品”课程,打下了牢固的基础,后来在备考CFA第一级到第三级考试的时候就很轻松了;对于数量部分,我在第一级考试中直接跳过的部分,也是通过蹭课的方式补上了),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,大学课堂一般不会聚焦于CFA考试;第二种是与考友组成学习小组,定期交流讨论,但是这是没有约束力的方法,经常会有人缺席,久而久之也容易散伙;第三种是参加培训机构的培训,2007年时主要的培训机构都集中于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等一线城市,现在则扩展至考点覆盖城市了(例如,高顿财经的培训网点覆盖区域已非常广泛),而且这些机构培训高度聚焦于考试,除了知识点的覆盖,还有考情分析和考点聚焦,针对性更强,缺点是费用稍高(但是相比于CFA考试费用,以及所获得的收益来说,培训费用并不高);第四种是听网课,这种方式目前也很流行,但是对于考生来说,这是比较被动的方式,因为只能听课,不能提问、不能讨论、不能扩展。
 
  在备考时间上,据说全世界每一级考试的平均备考时间是300个小时,如果按照每天2个小时计算的话,则是150天,5个月。当然,这只是粗略的统计,而且是全球平均备考时间,具体还是因人而异。但是,这也说明,CFA备考绝对是需要时间投入的,除了极少数天才之外,大部分考生还是要投入相当的时间来备考的。如此长时间的备考,需要做两件事情:总体规划与日常坚持,做起来的时候,前者简单而后者困难。我相信,每一位CFA考生都有一个宏大的备考计划,但是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,却并不多——每年CFA考试都有大量弃考者,这些弃考者中大多数是因为没能坚持下来。
 
  因此,我总结CFA备考的两个重要方法,就是标题中所说的“善用外援,保障时间“八个字,各位考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落实。
 
  给大家推荐一个已经考过CFA的学姐,关于CFA不懂的事情都可以咨询她。不仅能解决CFA考试问题,还有电子版CFA试题和CFA备考资料:微信ID:cfa1019
 
  ▎本文由高顿CFA老师 Sherly 整理发布,更多CFA资讯【请关注微信号:gaoduncfa】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,未加入此版权信息,盗版者将追究法律责任!
 
  相关推荐阅读:

  
2018年6月cfa成绩查询

  2019年cfa考试新增科目